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笔趣阁 -> 历史军事 -> 御史朝堂

正文 第23章 真正好手段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曹天威除了担任副院使并负责全面暗探侦察的首座御史外,并还依旧执掌兵部谍命司,具体负责安国最强敌北境外蛮族军情谍报刺探,他本从这个起家,一直抓牢不放。

    这是皇上的需要。

    此时厚密的降临大雪中,黄侃不止是好像嗅到了点什么,而是最准确的判断,应该是曹天威到了!趁着刚才的贼兵抓捕那五个人的时机,渗透进入了这里来。

    黄侃身子不动,转头假意到处看看,不动声色。所谓眼观六路耳听方,最机警的表现也莫过于他此时的了。

    懂得暗中取事这点很重要,这是黄侃一直以来秉持的行事诀窍。以前动孙伯坚,他也是暗中筹谋行动,得到曹天威配合,拿到了其叛国铁证后,立即突然施袭,未给孙伯坚任何反应机会。

    老孙甚至都还不知道自己的事已经败露,完全被黄侃掌握在手,死的时候都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谁会对一个只有十二岁的黄毛小子起戒备疑心?

    此时黄侃当然不会犯低级错误,负责直接看守他们的蛮族贼兵近千,十分强悍精锐,不能惹到他们发现。今晚对方又加派了一个百人队来马厩里面,都是彪形大汉,战力满满。

    如此情形之下,得看曹天威的了。

    曹天威也的确是个人才,殊为难得。三年前诛杀谋逆国贼孙伯坚,黄侃全赖他帮手。此人策划谋略自不必说,更重要的是有行动经验,二人强强联合,故而一举成事。

    所以去年黄侃被擢升御史台话事人后,立即便将曹天威拉来。他的目的,显然还是要更多对付皇族中的那个谋逆幕后者。

    目前还搞不清幕后者是否跟孙伯坚案有牵连,只能回去后再深入细查。有些案卷可以用得着,现在当然都还在的,封存着在六座御史柳影影处。

    不管谁上位坐龙椅,柳影影都不会被拿下,尤其是她掌管的御史台书办文案,涉及到众多的秘密。柳影影的后台太过于强硬,他是护国隐秘教宗的人。

    护国隐秘教宗既分隐宗和密宗,必有总坛。而柳影影为这二宗的圣女,是总坛出身。

    这是当初黄博大人的面子,并得到隐宗一众长老们的大力支持,说服宗主大人。更为重要的是皇上驳斥了反对上书者,柳影影只负责书办文案,不参与具体运作,也不算护国隐秘教宗干预朝政。

    不过这是一种姿态展示,也即是说,护国隐秘教宗全面倒向皇上,让心怀叵测者不得不震惊忌惮。这是黄侃权术的运用,拉打制衡的手段。

    至于以后,中常侍黄博大人不在,他还能否如此得心应手,面子管不管用,要看他现在能否更为果断杀伐带领君臣重返安国,并能得重新扶持皇上上位。

    “黄侃好手段啊!一下子弄掉了那五个家伙。看来这事有点意思了。”皇上没说是什么事什么意思,而是改而问何大丰道:“老何,说实话,你怕黄侃吗?还是更怕朕多一点?这是个二选一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皇上被掳北来异域绝境,被奴役劳作,手上已经起了老厚一层茧子。他没觉得苦,他是这么想的,趁年轻把该吃的苦都吃一遍,这个经历已经算得是最不堪的了,以后必将更绝地反弹。

    一见黄侃弄掉了那五个人,他就知道苦日子即将结束,救兵到了。

    但是他不动声色,想到的是另外一些问题。

    “皇上宽厚仁慈,万民爱戴,百官颂扬,何来害怕一说?至于黄侃嘛,国都雄城里的人都私下里传说他是个疯子,不光是老臣那么认为。所以,这要说害怕,也不存在这一说。”何大丰现在学得更为圆滑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!老何,你如今说话变得小心谨慎了,这其实也好。祸从口出,懂得谨言慎行是最好的。待你归国回朝上书致仕后,就一门心思种种花草,钓鱼喝茶,颐养天年,这才是王道啊!我就很想过这样的日子。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……”

    皇上说到这,两眼里闪烁出羡慕的光芒来,接着再道:“这个陶渊明,的确是个会过日子的人。老何你也不要去远了,就在京城里,我们君臣还可不时相见。你的尚书令府花园颇大,种点菊花不难。”

    “嗯!是的,皇上。那我以后就改称奉旨种菊人了,求皇上恩准,我需要这样一个名号。”何大丰强颜欢笑道。

    “准了!到时候我亲笔题写一块匾额,亲自送到你的府上。不用谢,应该的。你还没回答我的话,刚说了那是个二选一的问题。我和黄侃,你选一个,最怕的是谁?”

    这是个巨大的坑啊!何大丰脑壳皮一麻。说怕皇上么,他又不是无道昏君。说怕黄侃么,又会显得目无皇上,只知道有黄侃……

    何大丰用手抹额头的汗:“微臣惶恐,微臣较为贪生怕死。所以,从惜命偷生角度,我怕皇上秉公法办啊!”

    “嚯嚯嚯!老何,你是个实诚人,说的是实诚话。黄侃呢,这个人你怎么看?以你的眼光,凭直觉说,不要斟酌。”

    “他是个天才!文章学问无人能及。”何大丰说得还是较为稳妥。

    “嗯!他六岁熟读经书,岁注解兵书和圣贤文章,十岁朝堂坐而论道,十一岁在东齐国使臣大学问家来朝高谈阔论时,凭着博闻强记硬将对手压制下去为国争光,的确无人能及,了不起!”皇上说得也是发自肺腑地一声赞叹。

    “没错没错,皇上!但他脑壳又有些问题,时常有些不着调的话。你说他说的这个,比如刚才这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,无人得知啊!这个陶渊明又是何朝何代的人?他说是东晋,都没听说过。”

    “呃,天下之大,无边无涯,要都知道了,又怎么可能?自从盘古开天地,多少时光过去,世界之间,又有多少大地部洲为我等不可知。比如这东到大海,又有海外仙山,谁曾见来。圣人云,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嘛。”

    “皇上高见哪!微臣茅塞顿开。”

    “别扯蛋,这你都知道的啊!你熟读圣贤书,能不知道嘛?还茅塞顿开。我意思是,管它的呢,只要是天下文章,追根溯源到圣人教化之下便是,其各自开枝散叶,就如家族发展,隔得年代久远了,各自讨生活去的地域生疏了,我们总不可能知道别人家的情况啊是不是?”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